浅谈生态课堂的构建
邓 盛
一、生态系统与生态课堂
生态系统它涉及到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和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组成了多个生物群落。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并没有所谓的单个独立存在的生物,其中的每一个生物实际上都是在与其他生物以及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存在的,最终形成活的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的原理其实就是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生态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应该是指教师与广大的学生,“生存环境”则包括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外部环境(比如教室、课桌、学校配置的其他各种硬件设施、甚至还要包括学校的人文环境),而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活动、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是这个生态系统存在的根本。在生态的课堂当中,在上述关系当中,我们应该赋予学生主体的地位。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来构建的生态课堂,才是良性循环的。
在理清生态课堂中的个体的相互关系之后,我想从生态系统本身应当具备的特点出发来谈谈生态课堂应当具备的特点及如何构建生态的课堂。
在生物学当中,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大功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在生物学中是针对整个系统而言,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教师需要调节自我情绪,合理处理师师关系、师生关系,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情绪投入到教学当中去。而学生作为生态中的主体更应该学会调控自我情绪,处理好生生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反馈作用,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师有时候并非恶意的批评也可能导致学生走向极端。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态的课堂必须注重后者,也就是信息的传递。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需要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来得到知识的增长。学生对于接收的知识有一个“分解”和消化的过程。如果教师输入过多、过难的信息,超过了学生的消化能力,长此以往,这个生态系统便会失去平衡。为了达到平衡,教师必须充分研究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输入合理适量的信息。调整教学难易程度。这样才能维持课堂的动态平衡。
二、生态课堂的特征
综上所述,我觉得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课堂,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整体性
课堂的整体性包括教师、学生、教室的环境、学校的整体环境等等。
2、开放性
封闭的生态系统必将影响生物个体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限制了废弃物向外界的排放。封闭的课堂也必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限制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实际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共生性
生态学认为,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长期共生;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对象。学生的存在和反馈才能突显教师的价值。同时,学生需要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营养,得到个体的成长。所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
4、动态平衡性
课堂中教师的信息传递,不能超过学生的接收能力,要让学生有能力去消化。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这样才能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达到动态平衡。
三、构建生态课堂的几项措施
1、营造适度开放的课堂
首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师不应再一味的传递信息。在课堂中,我们应当建立多元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改变霸权式的控制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来引领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时间。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时的反馈信息。
其次,适当的班级规模才有利于课堂的良性发展。现在很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一个班级少则六七十人。多则八九十人。这样的规模已经超过了负荷。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第三,课堂组织模式开放。传统的教室布局都是“秧田式”,这种布局限制了学生的交流。前排的学生与后排学生、最左边与最右边的学生根本无法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圆桌式”、会议型等开放性的分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充分的交流。
2、 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生态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存在生态共生的特性。教师犹如知识的生产者,学生好像知识的消费者。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每一个学生又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他们对自己的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周围的世界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解读。所以,我们不能只以成绩好坏来作为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学生平等的交流。不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歧视成绩落后的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共生。
3、 整体出发,构建既交流合作又竞争的课堂氛围。
教师作为系统中知识的主要“生产者”,需要交流合作来使自己提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作为知识的“消费者”,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的消化知识。但交流合作并不是完全摒弃竞争。没有竞争的生态系统是不会有强大生命力的、是脆弱的。学校应当给教师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交流合作中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摒弃竞争,封锁了别人也封锁了自己。
总之,课堂不等同于教室,也不等同于班级。生态的课堂应该是灵活多样、动态平衡的而不是独立固定的。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力、平等和谐的,而不是老师霸权控制、窒息学生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