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美育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 杜容
课题级别:校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组组成:
1、课题指导专家
王征宇 中学特级教师 赵 立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何朝伦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2、课题研究小组
杜 容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程登超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乔建华 中学数学一级教师 游 波 中学数学一级教师
主要参加人员:张平、候文、胡晓兵、邹正模等
课题研究对象:高2012级全体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2009年9月—2010年6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数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而且拥有非凡的美——一种像雕塑那样冷峻而严肃的美,一种不具有绘画和音乐那样富丽堂皇的装饰美,然而又是极具纯净的美,唯有伟大的艺术才是具有这样严格的完美。”然而,数学是大多数高中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科,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也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现象固然是由于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法不当: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把充满美感、生机勃勃的数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结论和习题的堆积,以致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反感。那么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重拾数学在高中教学中失落了的美,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重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这个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急待解决的课题。
纵观当前的教育形式,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教育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使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正好体现了数学的真、善、美。因此,高中数学美育的研究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它的研究对推动高中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课题以数学美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高2012级学生为观察样本,运用课堂教学、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数学美的内容和本质特征,把抽象的数学美展现在学生面前,渗透在学生的心灵中,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数学审美观,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学会发现、感悟、欣赏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而且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我们认为,“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美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适应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对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各地的杂志也刊登了一些有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一些文章,它们指出了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以及数学美的功能,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尚待研究与解决,例如怎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系统地实施数学美育,如何建构数学美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眼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数学美,进而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使他们产生审美的愉悦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主要内容
(1)总结出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方式、方法、途径。
(2)建立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美、渗透数学美的模式。
(3)编写出与高中数学教材同步美育研究成果资料。
(二)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涪陵实验中学高2012级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思路、原则及措施: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外出学习,相互交流,借鉴创新,从而提炼观点,总结方法。课题组成员到万州二中听课学习;到重庆听优质课等。
2、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开发,形成与教材同步的美育欣赏材料。课题组每位老师写了关于数学美的教案。
3、以优质课、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探索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方式、方法、途径,形成实验中学的美育教案集、美育论文集等。在上学期乔建华老师、游波老师上了公开课;在下学期杜容老师、程豋超老师上了公开课。
4、以学生活动为载体,通过问卷调查、体验交流、小论文比赛等形式,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对数学美的体会及感悟,收集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开学初杜容老师讲了一堂关于数学美的讲座,让学生感悟数学美。在高2012级全体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三、实验成果
从校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校数学学科科研氛围。
课题组共收到应征
论文4篇,其中质量普遍较高。
⒉ 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科骨干教师。
课题成员中有2人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5人被评为区级学科骨干教师,
⒊ 学科教学结构和形式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学方式,课题组研究的一些运作模式已取得认同并应用,带动了全校数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组成员克服了许多困难,致力于课题研究工作,坚持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努力达成课题研究目标,达到预期效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得到培养;(二)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材观发生重大的转变,通过进一步挖掘数学美的素材的学习,在课堂上更善于富有激情的发掘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美。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成长。(1)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完善。(3)教师教科研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⒋ 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在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差异。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首先要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行列中来;其次要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第三让数学美给学生愉悦的心理感受。
四、课题结论
在数学教学中要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审美,去欣赏美,去发现美,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应用数学美和创造数学。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数学美的价值,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指出学生发展前景、告诉学生学习的捷径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数学美的素材,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能单凭一点时间或某个教师尝试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整体的素养。必须在了解数学美的素材和前人在这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数学教学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少安 《深化数学美的探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福建省南安弟一中学
2.宋晴 《快乐数学,唯美数学》
3.张士充 《数学美学和数学美育》
4.郝学锋《数学美学原理》 江苏省如臬市技工学校
5.吴振奎 《数学中的美—数学美学初探》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6.杜卫 《美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7.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