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升高数学衔接教育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11月2日,重庆、成都、天津、广州、武汉、长春等六城市名校的100多位校长齐聚南京。对新课改进行研讨,研讨会上,众位校长不约而同“炮轰”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新课改能否深入推开表示忧虑。具体来说,高初中新课程实施面临以下问题:
新教材编写有问题,课堂容量太大,举个例子来说,过去对数要讲两三节课,现在只有只有一节课时间。这样一来要展开讲时间不够,只能用自习的时间补.另外,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了,有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要求。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新课程教材在衔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初中新教材中被弱化或删减的一些教学知识,在高中教学中需要应用,这就出现了知识上的缺漏。如:韦达定理、十字相乘、二次根式、二次函数、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两圆的位置关系等。
学生负担加重。目前我校学生基本上是朝七晚十。每天课程安排得满满的,高三的内容在备考压力下基本上全部下移到高一、高二来上。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不可能感到愉快,往往教学效果并不够理想。
教法和学法原因。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教学要求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等不良倾向。在学法上,因为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老师所讲得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到了高中,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题目难度加深,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并且到了高中,教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重庆市初中在实行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来,学生在升入高中后,一方面由于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高中教师对新教材的了解还不深;以及中考与高中教学脱节等原因。在进入高中后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高中数学太神秘,太深奥,高不可攀,数学成绩出现严重下滑现象,动摇了学生学习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找准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是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所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省市对新旧教材特别是新教材的高初衔接问题都特别重视,有的还专门成立课题组进行调研,重庆市教育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08年组织编写过高初中数学衔接教材,但内容过多,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困难,我校在09年初进行的调研中发现如下问题:1、一般初中学校都没有为各科教师配备高中教材,绝大多数初中教师对高中教材的特点一无所知。很多教师也不愿意去关心高中教学,认为与己无关。有的教师从未接触过高中课本,如一些师范生,以前自己未经历过高中学习,毕业后也从未关心过高中教学。其原因就是认为自己只需要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初中教学。反之,绝大多数高中教师也不熟悉初中教材,尤其是初中新教材,更不了解新教材出现的初高中断裂带。2、绝大多数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以及小学)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特点,也不愿意为高中教学作更多的考虑。反之,高中教师也很少了解初中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特点。3、在使学生顺利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方面,学校和教师很少做相关的直接工作。有时提高这个问题,也仅停留在口头上。对数学学科来说,断裂带较多。初中教学中只关心中考;只要中考不考的内容,很多教师几乎不提。只是由于现在中考比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建模的考查,所以在这方面还有所意识,但许多教师仍然只是停留在机械的练习上。许多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建模”等自身也不理解。
总之,在高初中衔接研究中,各地口头提得多,落实的少,或者形成成果的多,实际操作性不强。有必要对各地形成的成果进行整合,结合重庆市实际,提出有效的实施方案。
(三)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初升高衔接教育”的涵义:初中和高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要从“师与生、教与学” 这一教育教学的两个基本矛盾进行“衔接”。主要解决如何铺垫搭桥,导引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四)研究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1)、初升高数学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与统整。
(2)初升高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与统整。
(3)初升高数学学科教学有效衔接的方式方法研究。
2、研究主要内容:
(1)初升高数学衔接工作中学生负面心理浅析与对策的研究:
①挫折心理 ②自卑心理 ③求助心理 ④心理不稳定
(2)初升高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分析研究:
①环境的变化 ②教材的变化 ③课时的变化 ④学法的变法。
(3)初高中衔接阶段数学学法与教法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涪陵实验中学高2011级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法2、行动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思路、原则及措施
1、研究思路、原则:
(1)梳理初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使其系统化。
(2)梳理初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使其系统化。
(3)梳理初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其系统化。
2研究措施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
确立课题,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建立健全研究交流制度,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
①运用调研课问卷调查和组织调研测试开展实践研究;
②及时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课题反思性分析报告,小结研究初步成果;
③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3、总结鉴定阶段,2010年6月
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活动方案、论文集、课堂实录、调研测试卷、学生笔记等)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将结题报告送课题组,接受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七)研究基础条件:
1、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学校很早就提出并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连续多年向教师大力推荐现代教育教学经验。学校在内部职称评定条例中,对各级职称的基本条件都有教科研方面的明确要求。学校的重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2、学校研究资料丰富。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其中教育教学研究报刊30余种。为课题研究提供上物质保障。
3、学校教科研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有较强课题研究经验。
(八)主要参考文献
1、熊兴林,《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与过渡法研究》
2、陈琳,《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