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实验中学教育科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怎样上好一堂历史课
发布时间:2010/6/16  阅读次数:1202  字体大小: 【】 【】【
  

怎样上好一堂历史课

  

课堂教学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大纲实际、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实际,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写好教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但是,有了这一条件并不等于就一定能上好课。实际上,影响教师上好课的因素很多。仅就教师自身而言,就有教学语言、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技巧、教学风度、教学观念等。下面我就以基本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要素为线索,以一般的高中历史教学规范为标准,谈一谈怎样上好高中历史课。

一、备好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上好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教师上课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保证逻辑思维的严密,保证授课的条理清楚。课前,教师调整好自己各方面的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保障。教师上课应该保持情绪的稳定,登台要能情满于台,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师在课前就应当让思绪进入上课的情景之中。

三、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要恰到好处,所谓“恰到好处”:首先是导语和教学目标关系紧密,其次是导语的表达简洁清晰,三是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历史课而言,导入的方法有引申法,设问法,联想法、歌曲法、典故法等。

学生容易对旧知识遗忘,在接受新知识时就会受到阻碍,因而善于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导入新课,为接受新知识创设情境。如《戊戌变法》一课,可这样导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输出资本,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强占“租借地”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要作出反应,“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就是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斗争,今天我们来学习《戊戌变法》这个问题。象这样由已知引入的方法就是引申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设问法:就是提出疑问、设置悬念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讨它的由来。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导入未知的讲《新文化运动》时,这样讲;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因为她有非常好的学术传统,为什么别的学校不能和她一样呢?等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了之后,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楚还要从新文化运动谈起,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呢?和北京大学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板书课题《新文化运动》,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关于其它的导入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采用哪种方法要因人而异,看自己的特点适合于哪种方法,千万不可生搬套硬,出现笑话。导言一般要简短,二三分钟为宜,切不可宣宾夺主。

四、讲述新课是关键。重要的知识点;学生的能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等都包含其中,如何将这些都体现,这对所有的教师来讲都是不容易的。教法灵活多样,上课时应注意改变陈旧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使学生逐步过渡到,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达到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面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普及,可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减轻认知难度,提高知识质量和效率。

重点难点要精讲。语言精练、准确、生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它能起到点睛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课,在讲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时,我把它简单的概括为:不长久;不平衡;不独立;无优势。学生对这一理论性较强的问题,较容易地掌握了。

在讲授过程中,要巧妙置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一切创造性的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学中要做到启之以疑、导之以问、引之以思、教之以法,这样才能培养历史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

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如逐层分析式提问,温故知新式提问,探求答案式提问,提纲契领式提问,比较区别式提问等,但总的原则是注重启发,启发要因势利导,良好的课堂提问要在适宜的场合进行,不能想问就问,要注意掌握;置疑要科学适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问题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语句要简明等。以耐心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就要有鲜明地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就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提问后要根据问题的难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应不急不燥,迅速在头脑中分析卡壳的原因,再适当给予相应诱导。

以激励为原则,以发展为目的。教师不仅对学生正确的回答乃至创见要激励,而且对错误回答中的正确因素也要给予肯定和激励。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提问要面向全班学生,并特别关照“差生”。

以诱导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遇到不同的意见,需训练发散思维的,宜组织讨论;要训练求同思维的,宜明确肯定正确意见,再深究一个“为什么”。遇到肤浅的回答,宜根据不同情况,创设思维条件,循循善诱。总之,教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顺着学生的发言顺势点拨。

通过提问使学生分析,综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主观愿望、兴趣、情感、认知潜能等投入到学习全过程中去,学习才是有效率的,我们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参与条件,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追求和探索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在独立思考中攻克一个个难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为了讲好重点,加强理解和记忆,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历史课上可以补充一些细节,有的地方可以铺开一个场面,有的地方可以叙述一个故事,有的地方,甚至声音容貌,穿戴服饰,都应该加以描绘。充实和补充,大多数的情况下指的就是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动态、情节和过程,通过教学的活动把一幅幅历史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注意课堂时间有限,充实和补充,最好以教材为依据.否则,如果补充的内容,成为肿瘤,冲淡了重点,远离了教材,纵然学生有强烈的兴趣和欲望,也必须割爱。

五、课堂总结要经典。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个好的结尾。总结时要与本课乃至本章重点相扣,还要紧扣现实的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点。

一般结语有总结大意法、图示列表法、画龙点睛法,承前启法,引申深入法等。总之一堂好课不仅要使学生新知识得到巩固,还要锦上添花。切不可虎头蛇尾,草草收兵。

六、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能使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加以消化巩固,因此练习要有好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局部专题练习,纵连横比练习,编写提纲练习,看图、记图、填图练习。无论指导学生进行何种练习,教师都要及时检查、反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课堂反馈能力。经验丰富,反馈能力强的教师能根据学生信息输出情况,灵活地、及时调整讲课进度,深度及教学方法,自觉地随着课堂上千变万化的情况。反之,教师不注意反馈,无视学生的反应,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教师的输出信息,一味地用主观主义的“不变”应课堂上的“万变”,这是不可取的。

作为教师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有较强的课堂反馈能力呢?一是知识面要广,适应性要强;二是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三是有敏锐的视察与思维能力;四是要谦虚谨慎,和学生取得平等态度。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  
电话:023-72861300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