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
- 电话:023-72861300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2号
教育要有“效率”意识
靳翠娥
钱学森临终前曾不止一次向总理谏言,批评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培养不出创新人才。钱老说“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晚年反复谈及的忧思创新人才的话应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则关系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改革则有出路,因循守旧则等于自寻死路。教育界有很多教育改革探索,但结果却是闹得沸沸扬扬、莫衷一是,一个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不乏有成功的创始者、实践者,但对于欣然前往的学习者而言,“三五天”的热情之后就又退回原来的样子。整个教育界教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教育改革步伐沉重、步履缓慢。
耗时多,收获少,教育效率低下是当今中等教育的一大问题。教育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课堂效率低,是由课堂效率低下所造成的。目前课堂效率低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课堂上教师的“教”没有效率。
由于教师本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专业技术和教育教学水平有限,对教材钻研不透,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缺乏,因而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化繁为简,把握教学重心,从而不能设计出高效的教学思路,因而课堂容量小,课堂效率不高。这样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句话能讲清楚的问题,十句话还说不清楚。练习题不知精简,求量而不求质,学生会的要讲,学生不会的也要讲。还有的教师基础知识都没有搞清楚,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教别人去明白事理,这是很可怕的。教师应常以这句孟子的名言来警示自己当心成为“误人子弟”的庸师。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效率的“教”,也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驾驭高效率的课堂。另外,有些教师知识面狭窄,不能做到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因而教育没有高远的眼光,只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前瞻性,缺少学生长远发展的眼光。温家宝在北京35中调研时对中学教师素质不太满意,并指出,提高教育的质量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可见,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二)学生的“学”没有效率。
一是因为课前没有预习,听课很“茫然”,没有针对性;二是因为学生休息不足,疲惫听课。由于超长的学习时间,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国学生严重睡眠不足,而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听课精力不充沛。听课效率低,又加上不加精简超多的作业量,又会导致没时间预习,没有预习再加上疲惫听课,听课的效果自然就很差。学生听完课,由于听课质量差,作业不会作,再加上作业量很大,作业质量就很差,这样教师又要花许多课堂时间去讲题,而且不止一遍,中国教育效率的低下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将中国的学生和中国的教师弄得疲惫不堪。有人总结中国高中生的训练模式是反复讲,反复练,自然练出做题高手。这样的成绩是靠“遍数”提起来的,是没有效率的。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中国基础教育自然也“功不可没”。
(三)教师的 “教”和 学生的“学”结合没有效率。
“教”与“学”的结合效率是教师的“教”的效率和学生的“学”的效率的结合,是以学生的“学”对教师“教”的吸收率或者说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所产生的效果来计算的。高效的“教”“学”结合效率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作用的结果,也是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率的最大化。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脱节的现象,教师讲了并等于学生听了,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懂了,学生懂了不等于学生会了,这样几次折扣下来,教学效率的低下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一堂课,“教”的效率的最大化要和学生“学”的效率的最大化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教”“学”结合效率的最大化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课堂,而这样高效率的课堂的最终评价也是以学生“学”的最大化来评价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 “教”导 “学”,提高学习的目标和针对性。以“学”定“教”,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掌握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提高“教”与“学”的结合效率。
教学效率低下,靠无限度延长学生学习时间来提高成绩的做法危害极大。
中国的学生不仅在校学习时间全世界最长,而且也是全世界公认最刻苦,但同时也是活得最累的。少年本是“不识愁滋味”的年龄,而我们的学生是如此“老气横秋”,他们被沉重的书包压弯了腰,被令人窒息的一切都以分数看人的周边环境弄得没有了自信,他们像大人一样活得很累。据报道,有一高三女生因为不堪一天18个小时的紧张学习而跳楼自杀的例子虽说有点极端,但足以说明超长的学习时间已让目前的中学生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丧失了本属于这个年龄的快乐,使本应快乐的学习成为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同时,延长学习时间必然要剥夺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这样的教育是在毒害下一代,是以牺牲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代价的。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在校学习只是一个部分,生活所能教给我们的有时比僵死的令人费解的晦涩的故纸堆更深刻,书本知识也只有结合了社会生活才具有了活力。我们的许多学生学生的学习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他们被长时间的关在教室里,他们的假期也被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成堆成堆的假期作业占据着,他们没有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时间。课堂效率低下,超长的学习时间挤占了学生感受生活,了解社会的时间,挤占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挤占了发展爱好兴趣的时间。一场考试定终生的高考考试,引导教师的教学指向高考,也引导我们一切以分数为标准来评价学生。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所长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在枯燥无味的高考科目的学习中渐渐错失了自己的兴趣,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中国教育的现状是按照高考的“模子”训练出了许多优秀的做题高手。而许多学生的天性、特长在这场机械化的“反复讲”“反复练”的训练中被打磨地失去了棱角,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长、天性。在这样毫无效率的“高考”式教育中慢慢失去了创造性。
低效率的教育不仅使我们的学生缺失了生活,缺失了创造性,而且最重要的使他们缺失了理想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理想和信仰。这或许有些偏题,但也不能说没有联系。理想教育的缺失,在加上经济生活中,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学习的动机变的极其狭隘,为了个人的前途,为了份工作房子、车子、票子,即便是所谓的“远大理想”也无非是“出人头地”。我们的教育没有负起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责任,教育的“急功近利”,只看“分数”“成绩”,忽视理想教育,人格培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学生缺失了对科学的敬畏与执著,缺失了远大的理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这或许是教育中最大的“低效率”。
纵观人类知识的发展史,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来源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伟大的理想、崇高的人格。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终成一代伟人,鲁迅痛心于国民的愚昧麻木,民族的前途终使他拿起一支战斗之笔,致力于剖析国民劣根性,唤醒国民的救亡图存的救国战斗中来,终成一代文学大师。钱学森的科学智慧来源于他强烈的求知欲,而他强烈的求知欲来源于他火热的报国热忱,钱学森离别祖国到美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时在日记中写到:“别了,我的祖国,现在你豺狼当道,满目创痍,待我学成归来,再来报效你,我的祖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执著,淡薄名利的情怀无不来源于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伟大的成就必然产生于火热的生活、崇高的情感、伟大的理想。一个缺失伟大理想,一个缺失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产生伟人的,而一个没有没有伟人引领的民族是可卑的。
中国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全世界最长的,然而,最终的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不能将中国教育一棍子打死,文盲率大幅下降,国人文化知识水平大幅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泱泱中华,真正能引领国家文化、科技前进的创新人才却培养不出来,中国教育普及率提高,有数量增长却无质量提高。教育“效率”的低下已成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我认为,普及化的低效率的中国教育发展进入瓶颈时期期待效率的提高,这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在教育普及的基础上,一场培养精英人才的精英教育革命正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严峻挑战。面对这场挑战,“效率”意识的树立至关重要。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惟有一场意识上的革命才能切实指导教育的提升。
在这里,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首诗,就以此来警示国人: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不足、个人能力有限的年青教师当然还不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者。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愿以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勉励自己一生执著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因此对教育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暂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