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实验中学教育科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化学教育中美学悲剧风格价值及其运用操作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0/4/1  阅读次数:1241  字体大小: 【】 【】【
化学教育中美学悲剧风格价值及其运用操作策略研究
  
程春艳
  
摘要:悲剧美是美的一个重要范畴。化学教育中的美学悲剧风格客观存在,化学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努力挖掘方方面面化学悲剧美的素材,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更好地实现化学学科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分析了化学教学内容中存在的美学悲剧,美学悲剧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以及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操作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育;美学悲剧;价值;操作策略  
1、选题意义
化学中存在各种风格的美。教师只有深刻地感受、认识和理解到各种化学美的风格的特点、意义和价值,才能有效地将其运用于化学教学。然而,美之于化学并不一定像艺术作品那样迅疾地给人感官震撼乃至精神的享受,它是化学科学统一简单却又和谐深远的客观审美特点与教师主观意识契合的审美效应。
悲剧美是美的王国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悲剧,作为审美范畴是和美联系在一起的,当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之时,悲剧便应运而生。日常生活中的悲剧,常指一些悲惨,令人悲伤的事件。而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美学范畴的悲剧。“美学中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人物和事件” [1]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的悲痛,哀苦等情绪外,还能引人深思,催人奋进,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的精神。
化学中的美学悲剧风格客观地存在于化学世界,如何将其运用于化学教学,发挥其教育作用,这还是尚待开发的领域。本论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去试图理清潜伏在化学教育中的美学悲剧的特点和教育价值,探索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物质与悲剧的契合,探索化学悲剧对学生学习心理的作用,探索在悲剧的剧烈矛盾冲突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探索化学教师如何将美学悲剧运用于教学中。
2、化学教育中美学悲剧风格内涵
化学教育中的美学悲剧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化学的新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及教师的自身水平等条件,有计划有目的的引用化学世界里的悲剧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悲中的审美和教育价值。这在使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因为它关联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本性;它展现的是痛苦或毁灭,但让人悟出的是人类精神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它是社会人生的警钟,给人的精神以积极的影响。
3、化学教学内容与美学悲剧风格的关系
3.1 人们对化学教学内容中悲剧的认识误区
每次别人问我学什么专业,我说学化学,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惊奇的表情,“啊!学化学的呀,那不是挺危险的哟”。可见多数人对化学产生了误解。
许多人通常认为化学中不存在美,只有诸如歌舞、雕刻、绘画、文学、影视等艺术品才有美,而自然科学是呆板的,毫无美的色彩。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可见美是天地间的万有引力,存在于天地间。化学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审视美的眼睛。
另有,有人承认化学中存在美,但对于化学中存在的悲剧美不理解。“悲剧是美的。悲剧美有其独具的魅力,属于深沉的、诗意的、有力度的、严肃向上的美。优秀的悲剧与悲观主义绝缘,能使人们在动容、动情的同时,激发起为正义、为真理而斗争的勇气、热情、信心,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升华到新的境界” [3]这也给我们一点启示:我们应对化学中的悲剧事件换个角度思考,将里面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达到陶冶情操,愉悦情绪的目的,最终将会获得美的愉悦。到那时你才真正领会到悲剧美的真谛。
3.2 化学教学内容中存在的美学悲剧
3.2.1 化学发展史中科学家所经历的悲剧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形成自身的规律,化学科学也不例外,化学史就是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的反应” [4]。化学史中有数不胜数的真善美的事例,其中包括化学家为化学研究事业贡献一身的悲剧;化学家丧失发现机会的悲剧;化学家因认识不足在研究过程中丧失性命的悲剧等。这些悲剧已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化学发展史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其进行整理,然后运用于教学中。
例如,在讲到“放射性同位素”时,可以介绍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整整用了四年的时间,处理了几吨沥青铀矿渣,终于得到了少量的纯镭,开创了人类放射学研究的先河。然而,为镭的研究事业工作了35年的居里夫人,却因镭射线的辐射而患上了白血病,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化学。
3.2.2 化学给人类环境带来的悲剧
化学是一门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科学,化学创造了一个人造世界,人们要生活就不可能离开化学。但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创造财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无数的悲剧。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多数人有一共同的感受:化学是制造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说得也是,不能说这是对化学的偏见,环境污染的十大问题中有七大与化学存在直接联系,其它三大也与化学存在间接的联系。
化学对环境的破坏彼彼皆是,有的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借此可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增加强其环保意识,培养其主人公责任感意识。正所谓“一根竹蒿,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
3.2.3 化学实验带来的悲剧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但实验中也存在不可完全避免的悲剧因素。比如说钠,它与水的反应很剧烈。在上波普化学时老师曾给我们讲过发生在一个研究生身上的故事,它是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做完实验后将放有大块钠的容器放在水里准备冲洗,结果产生的氢气使得整个实验室爆炸,引起整栋楼燃烧了,自己也弄得脸部毁容。这种事件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屡屡皆是,连我们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在做实验是也弄得实验室发生了爆炸。
3.2.4   化学物质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悲剧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物质,我们吃的、住的、用的可以说样样都和化学有关。正如这样,化学食物中毒、化妆品使人毁容等事件满天飞。这也提醒爱美的人,爱“面子”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也提醒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化妆品、日用化学品要谨慎,尽可能少用或不用。
人类在生产斗争和战争中应用有毒的化学物质,由来已久。用化学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如化学炮弹、化学地雷、飞机和毒烟施放器材等称为化学武器。
还有些化学物质损坏了我们比较珍贵的自然资源,给人类的文化带来了无法挽救的损失。敦煌壁画是艺术珍品,但令人奇怪的是美丽的“飞天”的脸变成黑的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自然界中硫化氢搞的鬼。
4、化学教学中美学悲剧研究价值
     据了解,由于现在的教育模式,使大多数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时表现出了突出特点:对化学的现象,仪器等好奇心强,从而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习负担重,对一些偏理论和记忆的学习兴趣会降低;不能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加以联系等特点,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适当穿插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而化学中的悲剧可以承担这一任务。
4.1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而现在的学生通过电视等媒介的传播,只认为化学科学带给人类的不是污染就是有毒的物质,从而产生恐惧心理,丧失了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在化学中让学生丧失兴趣的的大多是悲剧素材,老师应挖掘这些素材中有用的价值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重新认识化学学科,重新拾起他们的兴趣。
4.2 有利于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迄今为止,化学已是与人类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存在化学,它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化学污染亦是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一种污染,它带给人类的悲剧也是最惨痛的。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化学科学的优势,联系社会,联系生活。例如,在学习“分子聚合催化剂”时,可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在教授“不同的燃料”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点燃麦秸、玉米秆、高粱秆、森林失火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有关内容。
4.3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新课程目标中有一项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则包含其中。
从化学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历史看,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问题,以及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化学学科的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悲剧色彩。如聚苯乙烯餐具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用后的塑料很难处理,且长期不降解,形成了“白色污染”。因此,化学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化学中的悲剧会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并可以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化学教学中悲剧风格操作策略研究
为了有效的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悲剧美的教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此构建一个多层面的、立体的、较为可行的化学悲剧美的操作体系。
5.1化学教学中悲剧风格的内容操作
化学中的悲剧素材很多,我们应紧扣教材内容和新课程目标进行选材。在众多的教材中有些不能够成美学中悲剧美的要素,不能给予学生审美的享受,有些是学生现有知识不能接受的,所以在选材时应注意:
①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入手进行选材,把握化学悲剧素材的深度;
② 所选的事件,学生在接受教育后应对其产生兴趣,不应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偏见;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懂得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染;能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③ 悲剧本来是美的,但它常与悲痛、哀怨、愤怒等情绪联系着。老师在选材时应根据自己最大的能力,选择的素材能将其痛感转化为美感,将悲痛转为悲壮,由悲壮转为振奋,由振奋化为力量,最后让学生在悲剧素材中获得美的享受。
5.2 化学教学中悲剧风格的时机操作
在此主要讲利用穿插法开展化学中美学悲剧的教学,“就是结合教材中相关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最可能的选择最恰当的悲剧内容,抓住时机,灵活、恰当的穿插融入到教学中的形式。换言之,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需要和教材的需要,把相当的悲剧素材在相对分散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有目的、有意识的穿插在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5]。如讲到“二氧化碳”时就可以穿插二氧化碳的危害,它引起的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悲剧。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说二氧化碳会有这么大的危害,我们怎样来杜绝悲剧的发生,一连串的疑问就会将学生的思绪带到对二氧化碳的学习上。
5.2.1在新课引入教学中,穿插化学美学悲剧
在新课教学中,穿插化学美学悲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的气氛得到活跃。如:在讲解“硫及其化合物”时,可以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形成的原因是含硫燃料的燃烧,化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等。通过一些实例的介绍再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像这样一开始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5.2.1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化学美学悲剧
       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管是事先计划好还是临时需要,只要机会合适,我们都可以穿插美学悲剧。
[案例]我在实习时,曾和一位老师一起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做浓硫酸的实验。学生刚进实验室时很兴奋,毕竟很少能亲自做实验。刚开始实验室一团遭,学生这摸摸那搞搞,有人又因害怕浓硫酸而不敢动手。我因第一次遇这情况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我去给和我一起的老师反映,老师过来见此情形给学生上了一课,收到了良好效果。
         老师走过来让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事情听他讲个故事。他说在他们上大学时,有位学生做实验不认真,将一瓶浓硫酸打倒了,不幸的是旁边正站了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穿了皮鞋,浓硫酸打倒后,倘洒在了上面,皮鞋马上腐蚀了,我们马上拿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到医务室去,可这同学的脚还是受伤了,腐蚀了好大一个洞,害得这位同学好几个月行动不方便。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同学身上发生。你们那些做实验不认真,这搞搞那弄弄的同学可要注意了,你不为你的生命安全着想也得顾下别人的安全。但同学们也不要害怕,这样的事情毕竟不是很多,只要我们按照实验的要求一步步的往下做,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有段时间我天天碰浓硫酸,也不见我哪缺胳膊少腿的,好了现在同学们放心做吧。
[教学效果]从老师讲完后,实验室的气氛好多了,大多数同学都能按实验的要求认真完成,其实在此过程中也让同学们有了个借鉴作用,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要小心,但也不用特别害怕,只要我们遵循原则,悲剧是不会亲临我们的。
5.2.1利用例题或习题穿插化学美学悲剧
利用例题或习题穿插化学美学悲剧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做题时多了解化学中的悲剧,也可以从这些事件中吸取教训,掌握科学的方法。
“如:有关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汽车的高温引擎产生氮的氧化物,直接排放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B.         核能发电一铀-235为燃料,产生的核废料具有放射性,需妥善处理。
C.         使用无铅汽油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显著降低温室效应。
D.           电镀工厂若直接排放含高浓度的铜、锌、铬等离子的废水,会造成环境污染。”
5.3 化学教学中悲剧风格的形式操作
5.3.1直接讲述形式
教师直接讲述即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讲述法、讲解法的总称。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比如化学悲剧材料;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比如讲解悲剧材料中所包含的内涵,它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等;在这过程中除要求教师口齿清楚、语言标准、适度适宜、强弱有变之外,还应具备通俗易懂——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出发;准确、精练——准确地表达内容,用语要少而精,要有条理;生动形象——语言要生动有趣,形象逼真,有情感,有感染力,使语言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立体的“彩色电影”;启迪思考——尽量使所讲内容有启迪性,比如设置悬念,恰当的运用小故事等手段。
5.3.1运用“看图讲述” 形式
“看图讲述”顾名思义,是以图片作为凭据,借物的讲述的一个活动,它可以是书上印制的化学悲剧的教学图片,也可以是老师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也可是教师拍成的照片,这些图片本身都能给学生形象的视觉刺激,因为这图片记录的都是一瞬间的事物,迫使学生要联想,图片事物发生之前之后,图片之内之外的情节,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当然在这里老师也要配上精彩的语言。
5.3.1运用“影片”视觉艺术形式
运用影片和图片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将展现悲剧的方式由图片换为影片,这影片可以是老师在网上下载,也可以由老师根据需要自拍的。我们在选择影片时应注意,影片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太长,否则会造成主次不分,影片只是起一辅助作用,一般在3-5分钟。选择内容要恰当,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还是以环境污染为例: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放一段小小的影片,通过影片中的一些实例,加上影片中配音的介绍,视觉加听觉,不用老师说学生也知道和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这样的表现形式更直观,比老师空口无凭的讲来得更直接。
老师为督促学生实施也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在课堂中抽取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以适当的鼓励,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自强.美学基础[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164-168.
[2] 刘晓燕. 崇高与悲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53.
[3] 徐景熙. 悲剧美探索[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4):78.
[4] 鲍时安,张家登.化学史教育与教学[J].化学教育,2000,1:44.              
[5] 孙建新.谈高中新课程化学史渗透教学的策略[J]. 化学教育,2007,2:63.
[6] 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1-206.
[7] 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0-70.
[8] 刘天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进步性及现实意义[J].内蒙古石油化,1993,10:61.
[9] 施建成.化学教学中的美育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3):104-106.
[10] 孟庆延,王静霞.谈化学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J].科技资讯,2007,14:144.
[11] 林敏,陈妮娜.论化学史的教育意义[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2:98-99.
[12] 任保羊.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J].甘肃教育(理化生教学),2007,12(A):55.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真实的陶渊明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暂无已审核评论!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  
电话:023-72861300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