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陶渊明
刘盛浪
摘 要:提起陶渊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独立的人格和悠闲自在,荣辱皆忘。但是本文力求从陶渊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去探求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及辞官的真实原因,并从生活和人性的角度去客观评价陶渊明,作为社会中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人对社会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家庭中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男人对家庭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儿子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丈夫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丈夫对妻子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父亲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女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一个独立人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人对自己短暂的生命该尽的责任了吗?如果独立高洁得靠乞讨为生,这独立高洁不要也罢。其实独立悠闲这仅仅是陶渊明的一个方面,只是被无限的放大而已。让我们从生活和人性的角度去客观评价陶渊明。
关键词:真实 陶渊明
提起陶渊明,虽然鲁迅曾经说过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和独立的人格,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荣辱皆忘,陶渊明好象一个站在天上俯视人间的超脱者,优哉优哉的看着碌碌众生,超然于人世之外,俗世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但是,作为社会中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人对社会该尽的责任了吗?如果每一个人都因某种心情无故离岗,那么整个社会将变成怎样?作为家庭中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男人对家庭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儿子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丈夫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丈夫对妻子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父亲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女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一个独立人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人对自己短暂的生命该尽的责任了吗?如果独立高洁得靠乞讨为生,这独立高洁不要也罢。其实独立悠闲这仅仅是陶渊明的一个方面,只是被无限的放大而已。真实的陶渊明远非如此。
一、陶渊明辞官的真实原因揭谜
关于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人们马上想到的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这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原因。从心理学讲,任何一个人的个性绝非一出生就是如此,而是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思考:陶渊明怎样形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性格的?我们首先来看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
(一)、远大理想与封闭散漫并存的青少年时代
一个人的家庭和青少年经历与以后的性格的养成和人生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一般我们会忽视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如此的出身给他带来了幸运同时也给他人生悲剧埋下了种子。幸运的是,在魏晋那个注重门阀的时代,陶家虽比不上王谢,但是从小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出身高贵,要有远大理想的种子。于是,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但是,他的外祖父孟嘉却极其信奉老庄哲学,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所以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同时,因为在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这种单亲家庭及其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可能不对陶渊明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好的影响。他在《饮酒》(十六)中说自己“少年罕人事,所好在六经”,可见,陶渊明性格孤僻,不善于和人交往;他在《与子俨等疏》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又可见他性格有散漫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家庭和青少年经历形成了其孤高封闭散漫的性格,为他人生悲剧埋下了种子。
(二)、时官时隐的真实原因揭谜
一说到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人们马上想到的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这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原因。只要我们将陶渊明四次辞官的原因逐一分析,我们便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其实虽然每次辞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其陶渊明的家庭和青少年经历形成了其孤高封闭散漫的性格是其辞官的最关键的因素。
从陶渊明 29 岁到 41 岁 13 年中,他过着出仕——闲居——出仕——闲居的动荡摇摆的生活。因其闲居,有隐的意味,故称为时官时隐。 陶渊明在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思想支配下,再加上生活的困难,陶渊明便出仕了;但是黑暗的现实不可能使他的理想得以实施,出仕的生活很不得志,数次出仕又退隐闲居。其间,他出仕四次,也辞官四次。让我们一起分析其每次辞官的真实原因:
第一次 29 岁,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官。
原因是什么?根据萧统《陶渊明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可见,不堪吏职是其第一次辞官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下去,为什么他会不堪吏职,深层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其少年的“少年罕人事,所好在六经”的性格孤僻,不善于和人交往和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性格散漫,让他对烦琐的公事和机关里复杂的人事关系无所适从,所以才会“不堪吏职”。特别是“少日自解归”可见其在任时间特别短暂,可见其性格孤僻和散漫到了何种地步。
第二次, 36 岁(一说 33 ),他来至江陵,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陶渊明对桓玄扮演的丑剧很憎恶,又不肯同流合污,便又萌发归隐闲居的打算。 37 岁那一年,他母亲去世,陶渊明就丁忧辞官,回家了。但是这次作官仅仅一年,如此短暂,能不能把所有原因都归结为不肯同流合污,我想,应该还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从 37 岁到 40 岁,陶渊明在家乡过了 3 年隐居生活。这时他心情抒畅愉快,写了不少的诗,开始参加劳动,开始躬耕的生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于此时,表达了作者亲自躬耕时的欢欣。但这时只是“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还没有下决心彻底归耕,因此才出现了第三次出仕。“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于规林》)“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但是此时的陶渊明家里还有一定的财产,不为生计所愁,所以才会如此悠闲。
第三次出仕。在陶渊明 40 岁时,刘裕讨伐桓玄克复京师,为镇军将军。陶渊明怀着幻想与疑虑的心情,担任了刘裕的镇军参军。但刚去上任,就已作了再去归隐的思想准备。不久,由镇军参军改为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又不久便辞职归家了。历史上的刘裕是一个英雄,在如此英雄的手下应该可以一展报复,但是这次完全是因为他刚去上任,就已作了再去归隐的思想准备,让自己白白的错过了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
第四次出仕。此后不久,同年 8 月,陶渊明 41 岁,作了彭泽令。这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作彭泽令仅八十几天,就彻底弃官归隐了。
这次作官到辞官,他的《归去来兮辞序》有较详细的说明。辞中还叙述了归田后的心情与乐趣。在解释他辞彭泽而归的原因时,萧统《统陶渊明传》还有不同的说法: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传》)这是文学史上陶渊明最光辉的一笔,也是很多人崇拜赞赏陶渊明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很多问题:
一,“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可见到了年终,上级部门来检查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跟品格高洁与否没有关系。
二, “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可见,仅仅是让陶渊明穿官服整齐去见上级,这也没有什么不妥;相反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平时比较散漫,穿衣服比较随便,不守规矩。
三,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为什么作为下级的陶渊明称他的上级为乡里小儿?为什么作为下级的陶渊明不愿向他折腰?原因除了高洁、追求自由以外,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陶渊明曾经有个显赫的家族: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曾祖父陶侃。这才是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真实原因,把自己祖父当作傲人的资本,陶渊明的人格是多么的不健全!另外,当时他家里依然还有还有一定的财产,不为生计所愁,所以才敢说出如此的豪言壮语!
其实关于陶渊明的归隐的原因,《归去来兮辞序》与萧统《统陶渊明传》言及了二条:一是,本性爱好自然。为了除去贫穷饥冻,“口腹自役”,“足以为酒”这些经济上的原因,而违背自己的本性,登上官场仕途,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觉得“深愧平生之志”,因此,时过不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爱好自然,迷恋田园是其归隐的重要原因,妹丧只是借口而已。二是,本想建功立业,但一登上仕途,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为保持自己的节操,故解绶去职。
但是他隐居前后,正是东晋走向全面崩溃的时候,军阀集团的连年火拼,政局十分险恶,不能不给陶渊明以严峻的感受。为了躲避政治风险,远祸全身,故陶渊明走了这一逃禄归耕的道路。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可见明哲保身也是陶渊明不愿作官的重要原因。
更主要的是其性格孤僻和散漫以及陶渊明曾经有个显赫的家族(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曾祖父陶侃)形成其清高孤傲,让他与官场格格不入,这才是他辞官的最主要原因。
二、生活和人性的角度去客观评价陶渊明
陶渊明我们心中闪光的是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和独立的人格,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荣辱皆忘,陶渊明好象一个站在天上俯视人间的超脱者,优哉优哉的看着碌碌众生,超然于人世之外,俗世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但是,作为社会中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人对社会该尽的责任了吗?如果每一个人都因某种心情无故离岗,那么整个社会将变成怎样?作为家庭中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男人对家庭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儿子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丈夫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丈夫对妻子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父亲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女该尽的责任了吗?作为一个独立人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人对自己短暂的生命该尽的责任了吗?如果独立高洁得靠乞讨为生,这独立高洁不要也罢。其实独立悠闲这仅仅是陶渊明的一个方面,只是被无限的放大而已。让我们从生活和人性的角度去客观评价陶渊明。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 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从本传中我们可以看出曾经的“方宅十余,草屋八九间”和“童仆欢迎”都不存在了,而变成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见晚年的陶渊明生活特别拮据,可是他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诚然,“著文章自娱”和“忘怀得失”是他的自由,但是当他在饿着肚子快乐时,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们跟他一样快乐吗?作为丈夫和父亲的陶渊明怎么就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和儿女们挨饿,自己却能够“著文章自娱”和“忘怀得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何在?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良心何在?是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当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不得不承担家庭、社会给我们的责任,但是陶渊明两种责任都没有承担多少。如此没有责任的一个人可以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失意的偶像,其深层次的含义是非常悲哀的。
特别是陶渊明在《乞食》 中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让我们看到一个特别可怜可悲的陶渊明形象。当“饥来驱我去”,被饿的实在没有办法的陶渊明“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了很远的路,但是都没有脸面去敲门,即使敲门之后他也不知说什么。可见他还是有自尊心的,可是这种自尊是让人非常悲哀的。更可悲的是当陶渊明有东西吃时,便“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语言也幽默了,心情也高兴了,诗兴也大发了。但是他忘了,当他乞讨吃饱时,高兴时,诗兴大发时,可能正是他的母亲、妻子、儿女饿得实在没法的时候。这样一个没有尊严,没有责任感的一个陶渊明一直作为中国文人的偶像,那是多么可悲和可怕的一件事情。
同时,陶渊明的内心是否真的一直悠然自在,快乐无限?当我们读到他的“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我们才发现原来陶渊明有过多少个不眠的秋夜,他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对自己理想没有实现心中充满了多少遗憾,只是不知道他的心中有没有悔恨。当我们读到他的《挽歌诗》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原来他心中还有对娇儿的愧疚,那为什么不趁自己还活着好好尽一下父亲的责任,可他却没做到。当我们读到他的《拟挽歌辞》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面上是假想自己死后的情境,但是实际上是对自己生命的珍视和对一生的遗憾和惋惜。当我们读到陶渊明在宋文帝元嘉四年、他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时,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生活的艰辛,理想没实现的哀叹,对妻儿的内疚等等一系列的情感。
可见,如果我们从生活和人性的角度去客观评价陶渊明,我们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个陶渊明:性格孤僻和散漫、清高孤傲,让他与官场格格不入;没有责任自我逃避的一个懦夫,以及一个生活的艰辛,理想没实现的哀叹,对妻儿的内疚的内心极其痛苦的真实陶渊明形象,而文学史上的陶渊明只是被历代失意的文人无限的放大而已,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如此而已。但是真因为如此,陶渊明才有他作为虚体存在的必要,并且在现代以及将来更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