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实验中学教育科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构建和谐班级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0/6/16  阅读次数:1432  字体大小: 【】 【】【

  

构建和谐班级之我见

     余丽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我想:做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些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从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开始。这也是我最初在接手现在的班级管理工作时将班级成长目标定位为“团结、进取、和谐”的感性想法。之所以称其为感性想法,是因为最初这样定位时,我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无懈可击的规划,当然对具体如何营造这一和谐的班级氛围也缺乏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过马克思早就提出,经验和理论都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出来的,所以我也就大胆地开始了我近似摸爬滚打的工作实践,一年下来,作为我个人而言,也算小有收获。

常言道:和为贵。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配合的适当匀称。和谐的乐符使人妙不可言,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乐在其中,和谐班级是师生都向往的精神的乐园。而构建和谐的班级,我想,其基础在于以“人”为本。而教育活动所涉及到的人,无外乎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一个班级里,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构成了一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会形成一个个充满人性化、积极向上、和谐的班级。换句话说,如果能找到这三者之间的相对平衡点,使教育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那么我们所说的和谐就不难了。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融洽、正常的交往,有利于学生间的共同进步与成长。教师要注意通过对学生和谐精神、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指导,促进学生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1、培育友善、合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为中心,同时在性格、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矛盾隐患大,合作意识淡薄,这是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把与人为善、团结合作的理念作为班训,从学业、思想、生活等多方面采用一帮一、献爱心等方式、途径提高学生自信,传递善意,营造氛围;通过一场球赛,一个游戏,一次接力跑,一个合作实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通过系列活动的不断强化、弘扬这种精神,让真诚、友善、互爱、互助精神深入人心,从而规范个人、凝聚集体。

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现阶段学生心理水平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期,学生易于激惹和迁怒于别人,情绪上大起大落,缺乏自制力,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紊乱。工作中教师要以自身完善、健康的人格作好示范;要细心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要充分利用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体育、艺术、心理讲座等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活动,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实现沟通,实现和谐。

3、重视班团干部培养。班团干部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同时也是班级中的普通一员。班团干部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是否能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科学选用干部,可以采用学生集体投票推荐、候选人自愿竞职演讲、师生集体选聘的程序选用班级干部,实现集体愿望和个人愿望的统一;要注意培养,做到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既给他们自主开展工作的自由,也要求他们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融洽干群关系;既给他们独挡一面的权力,也关注、引导他们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既要树立起他们在同学中的公信力,又要他们发挥亲兵作用,及时汇报思想边缘学生的动态,为教育帮扶提供最及时的信息。

       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要以科学的师生观为指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民主平等。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宽容对待学生;不以权威自居,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尊重学生的创造,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真正落实教育公平。

2、关爱学生。,爱是构建和谐班级的源泉,坚持爱的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师用爱心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与之交流感情;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于后进生,要用爱心使他们对老师从戒心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让自己从后进变为先进

3、赏识学生。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要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观念,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学生,以欣赏的目光去发掘学生,给学生良好的期盼,引导学生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后进生要多表扬,用期望效应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4、服务学生。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从一切学生的一切出发,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包括学习上、生活上的,生理上、心理差异导致的各种困难。多为学生办好事、做实事、解决好学生后顾之忧。

第三,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教师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作为一个班级而言,衡量其是否具有竞争和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其科任老师。我认为,一个和谐的教师团队完全有能力创造教育奇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相互理解。教师之间在协调学生的时间、班级管理模式、班级问题处理等方面时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理解,不光是能够支持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配合具体的学情教育,同时,也包括能够直言不讳的指出班级近期所存在的或隐含的问题,及时交流班级状况,以便加以调整治理。

2、和谐竞争。强化竞争机制不只是对学生提出的,我认为,对教师同样适用。当然,这样的竞争应该是良性的,和谐的。其目的应该是单纯的以达到通过竞争促进提升这一目的。

最后,我们谈一下关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的,从教育目标上看两者一致的,但由于教育观念时代变迁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难免产生分歧和矛盾。只有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同家长建立互动的关系,在班级和家庭间建立和谐、密切的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使班级和谐教育形成合力

1、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培养与家长的感情。要畅通联系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沟通方式,如电话联系、家访、家长会等,将学校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近期表现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向教师反馈;要经常联系,不可因工作忙或其它原因,而忽视了平时与家长的联系,非等到学生学习或思想方面出现了问题,才想起与家长联系,这时联系,学生会认为班主任是向家长告状,影响教育效果,甚至紧张师生关系。

2、端正与家长联系的动机,平等对待家长。与家长取得联系是为了交换意见,调动家长参与的教育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不能借联系之名谋私利,不借联系之名发泄心中对学生的不满;不人为地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三六九等,接待家长时不带着世俗功利色彩,以貌取人,以职取人,以财取人,一碗水端平,亲切热情、礼貌待人,讲究谈话的内容、方法和语气。

3、实行换位思考、讲究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不同的家长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要认真体察家长的心理,以开放、宽容的心态,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家长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采取灵活的方式与他们沟通,、达到心理相容;在汇报学生问题时,以正面汇报为主,多肯定少指责,即使对表现较差的学生,也要尽可能挖掘其优点,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在研究学生问题时,放下老师的架子,心平气和地用商量、征询的口气,向家长解释,寻找家校教育结合点,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面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是一些尖锐的批评或与事实有出入的,要不与家长争吵、耐心解释、虚心听取,以情动人,促进家校和谐。

       当然,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结合了学校、家庭乃至社会三方面影响的高难度活动,其个中奥妙,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关于和谐处理“人”的关系之外,还涉及到环境、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影响。但不管怎样,我想,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是对教育成果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我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共同作用的个体化的教育。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  
电话:023-72861300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