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实验中学教育科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浅谈读《论语》中几个困惑
发布时间:2010/6/16  阅读次数:309  字体大小: 【】 【】【
  

浅谈读《论语》中几个困惑

张琼英

几千年来,关于对孔子的批判层出不穷。但首先,我必须说明的是,《论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和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任何人以任何目的去批判都掩盖和否定不了的,本文绝不是故作高深的哗众取宠,而仅仅是以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浅谈我自己读《论语》中几个困惑,但是这种困惑绝对是真实的。

一、                         对学生的说话艺术

孔子个很注重对学生说话艺术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但是毕竟他是个人,也会有喜怒哀乐的时候,于是,也会有说话欠妥之处。但是一位老师说的任何一句欠妥的话,都是应该为之反思的。

作为一位教师,首先不能辱骂学生。但是孔子无意中却犯了这样的错误。如: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其实,上课学生睡觉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情况,一般说来,上课学生睡觉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老师上课太枯燥,学生昨晚没休息好,学生生病等等,一般说来,上课学生睡觉,老师应该轻言细语问明原因,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但是,孔子面对宰予昼寝,却骂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骂学生又烂又臭,如此恶毒的话,我不知道,有几个学生能承受这样的打击。

作为一位教师,应该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说学生一文不值。但是孔子无意中却犯了这样的错误。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作为一个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太高兴了,“子路闻之喜”,这种喜悦有能够为老师服务的由衷喜悦,但是面对如此单纯的学生,孔子却泼冷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把子路说的一文不值。诚然我们可以为孔子找各种理由辩护,但是,孔子完全可以说的更含蓄委婉。
    
作为教师,应该正面鼓励为主。但是,当有一次,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当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时,他已经对“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深有感悟了,可是,孔子却是用赐也,非尔所及也这种完全否定的话,否定了学生的感悟和努力,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应该切忌的。

二、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作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向的,而不是唯一的,更不能用自己一个人的主观标准去评价每一个学生。但是孔子却经常用当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甚至否定学生。

作为教师,应该肯定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但是孔子却用自己的标准去否定学生的理想。如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在本段记叙中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让我们非常震惊。可见他的标准是,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所以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种标准,可能否定掉的是中国的第一个“袁隆平”,并且对中国几千年以来对农业技术的轻视,官本位的思想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本段记叙中孔子仅仅是好古,但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在过去时中注入现在和将来时,他的这种思想无疑为中国人思维中的不善于创新有很深的影响。

又如,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用“君子不器”的标准来否定学生的独特才能,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可见,子贡是非常有才的,但是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其实,每一个人的才能是有区别的,只要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才能就很不容易了,为什么,非得各方面都要有才能?孔子自己的才能也不可能是各个方面的。  所以当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但是驾车,射箭就不是专长吗?

又如,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的标准是颜回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却在生活上常常贫困都是值得赞扬,但是子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经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满。我觉得这种标准是非常可怕的,只要一个人道德高尚,没有什么生活能力,即使饿死也是值得赞扬的,却对别人正当的致富给予否定。这种思想对轻视商业,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肯定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培养口才。但是孔子重德轻言,几乎否定学生培养口才。如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孔子的标准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这完全是一种偏见。德重要,但是口才也重要,我们不能因为德重要而否定口才重要。  

三、对学生的可持续评价

作为一个教师,评价学生不应该只看现在,并且不能一成不变,因为学生的发展是阶段性的,对年轻的学生来说,一切均有可能。

人的智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但是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言外之意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所以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可能很多人会将其当做因才施教的典型,但是,在高深的内容,只要老师方法得当,都是可以将任何学生讲懂的,我个人认为,孔子明显地对差生怀有偏见,但是可能那学生现在听不懂,但不等于将来他不能去领会。

另外,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谁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其实古今中外大器晚成者太多了,五十岁以后大有成就的人也太多了。

孔子总是由现在学生的状况否定学生的将来。如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在本段叙述中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但是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为什么孔子否定呢,我想,可能子羔没读多少书。所以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我认为子路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工作中才学到很多课本里没有学到的知识的,为什么孔子要否定别人以后的进步呢,为什么孔子由现在学生的状况而否定学生的将来呢?

四、                         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读完整部《论语》,我总是认为孔子偏爱颜回,而对子路特别爱批评,我很替子路惋惜。

《论语》中对颜回的赞扬太多了。如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又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等等太多了,偏爱甚至到了这种地步,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可见孔子赞扬颜回,否定的是他所有学生,作为一个老师,是不应该的。特别是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应该说孔子的学生中贤者七十二人,还是很多的,怎么可能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可见,孔子偏爱颜回到了何等地步!

但是,《论语》中对子路的批评又太多了。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又如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等等,子路受批评主要是冲动勇敢,一个人冲动是缺点,但是也可能是优点,表明他还年轻,充满热情。但是勇敢却不是坏事。我一直困惑的是,子路的“结缨而死”。当自己的国家遭受侵略时,我们的孔子选择了逃避和不管,但是受他一直批评的子路却选择了与国家同命运,对比多么强烈!当我们子路勇敢的与敌人作战时,系帽子的缨却散了,可爱的子路为了维护一直批评他的老师孔子所谓的礼节,连命都不要了,去保护帽子。最后“结缨而死”,很大程度上,子路死于孔子的某些迂腐教育。我们试想,如果子路不当孔子的学生,他一定会成为叱咤战场的将军,而不是一个文不文,武不武的迂腐子路。

以上是我二十年来读《论语》的困惑,望指正。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  
电话:023-72861300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