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实验中学教育科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五读法”刍议
发布时间:2010/4/1  阅读次数:1228  字体大小: 【】 【】【
中学语文教学“五读法”刍议
代   强
摘要:首先,通过默读、朗读积累字词、培养语感是课堂教学“五读法”的基础环节,可对应为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而解读文章内容、品读揭示主题则是“五读法”的重点环节,可对应为阅读和鉴赏部分的教学。其次,悟读结合、融会贯通强调学生由“学得”到“自得”的转化和内化,是语文教学功能的放大,它涵盖了语文和人文,统一了教学和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默读   朗读   解读   品读   悟读
曾听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讲:一个初涉教坛者应该力求在头三年形成教学模式,再三年初树教学风格,后三年转益多师,广泛吸纳,争取更上一个台阶。
诚如此言,经历一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摸索后,我也不辞简浅,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的一孔之见,加以梳理,缀成文字,以待师友驳正。
下面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摸索总结的“五读法”。
一读,听音默读,积累字词。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认识、积累字词,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然后将预习中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教师在课前收集比较标准的课文语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请学生仔细听音,认识字词。如果还不能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查阅字词典,然后扫清字词障碍,并扩大语言积累。同时这也深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的阶段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环节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读,操练朗读,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语感则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它又与朗读密切相关。因而可以结合课文材料的特点,合理组织朗读形式。
比如在学习诗歌时,可以先提示学生注意诗歌节奏的缓急轻重,再划分诗句的停顿,并尝试找出诗节所押的韵母。然后根据正确的节奏韵律,朗读诗歌,并读出诗味诗感,读出诗的音乐美。在朗读形式上,可以先请较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如出现朗读问题,还可请其他同学来评读。参与人数上可将少数抽读和全班齐读灵活结合。此外还有角色朗读、自由朗读、赛读等多种方式。通过长期的朗读操练,能逐步帮助学生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去感知语义,体味感情,而且还能学习去捕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一环节也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
三读,整体感知,解读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初中学段阶段目标指出应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透露出了以下信息。第一,强调整体感知,其途径是通读全文,这是基础,是解读内容的必要前提。第二,强调从大处着眼,要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也强调从小处入手,通过品味体验、琢磨推敲文中重要词句的文义和作用,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理清思路的方法。最后,综合起来,这三点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解读文章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紧扣文章内容,精巧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这样既能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又能明确作品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其次,可以结合课后揣摩词句类思考题,从小处入手,在把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体味词句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并进而反观检视主要内容,真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一环节应控制在12分钟以内。
四读,品读探究,揭示主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学段应大力培养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两点其实都指向作品的主题,一篇作品的主题,也叫“主题思想”,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解读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有关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具体实践时,可以结合文本、知人论世,抓住文章写作背景、主题句及课后相关思考题作为品读探究的重要途径。这一环节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五读,悟读结合,融会贯通。《说文》:“悟,觉也。从心吾声”,它的本义是理解,明白。悟读结合,即贯穿“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原则,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在课堂上已经求得的对作品的了解,再次通过读来对作品的字词、音韵、内容、思想和情感等多方面融会贯通、领悟全篇,收获感情上的升华,获得人文的或科学的精神熏陶。
在这里,悟读的的方式应是多样的。对较短小的诗文可以朗读、诵读来融会贯通;对较长的文章可以默读、选读来含英咀华、融汇情思和哲理。当然,悟读的方式也应是灵活的,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创造性地把读与述﹑唱﹑画﹑演﹑比﹑问﹑思﹑写等方式聚合起来,真正融贯作品的诸方面,真正融合作品和读者。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控制在8分钟以内。
综上所述,通过默读、朗读积累字词、培养语感是课堂教学“五读法”的基础环节,可对应为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其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和B级理解。而解读文章内容、品读揭示主题则是“五读法”的重点环节,可对应为阅读和鉴赏部分的教学,其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和D级鉴赏评价。最后,悟读结合、融会贯通强调学生由“学得”到“自得”的转化和内化,是语文教学功能的放大,它涵盖了语文和人文,统一了教学和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参考书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2009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4] 2009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  
电话:023-72861300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