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知人论事
谈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怀古》赏析
隆华东
南宋豪放派词大家辛弃疾的词作《》历来为后人吟诵,至今不衰,影响着一代代文人和爱国志士,也多次选入高中教材,深受中学生的喜爱。要真正理解其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技巧,必须知人,只有深入了解了辛弃疾这个人的生活时代特点和他的个性,生活阅历,理想抱负,才能理解词中深层次的情感,尤其是对那几个典故的理解,才能更深入透彻。
1、宋金对峙,南宋只能屈居在江南的一小片天地里。虽有几次北伐但都皇帝或主将的原因而告失败,南宋朝廷因此怕听到金兵南下的消息,更不要说北伐了。
1、1自靖康之变后,南宋赵构朝廷偏安江南,虽大片江山沦入金人之手,自己的父兄皆为金人所掳,但赵构并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营救和迎父兄还朝之意,更无此举,惟恐向金人称儿称臣而不及。据史料记载,赵构偏安之后,悬着心享乐“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听说金兵南下的消息,就惊惶失策,长期下来,以致失去生育能力。终于在1142年找到了可以永安的办法——危害抗金名将岳飞而与金方订立所谓的和约。这是一个做稳的儿臣的奇耻辱大
1、2赵构在做了36年耻辱皇帝之后于1162年传位于赵炅(他的养子,也是他的远房侄儿)。此时辛弃疾已南归,其实应该是南逃,因为他是山东人,是沦陷区的百姓,这也是辛弃疾的痛处。山东河北等地的义士纷纷组织义军抗击金兵,金 人占领山东后,规模较大的耿京归顺的南宋,在此之前,辛弃疾疾已经加入耿京部队。但是归顺后,南宋朝廷并没有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北伐,主和派占了上风,宋军已无有组织的训练,即便有后来的张浚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2、辛弃疾的侠客行,曾经在年轻时深入敌军内部打探消息,获得了第一手情况,这日后上奏皇上和北伐作好了充分。
2、1年轻的辛弃疾有才华有理想,切身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和金兵的野蛮与落后。在其祖父辛赞的教导和支持下,于1157年,以科举之名入燕京,沿途观察河朔一带女真侵略者的军事部署与政治局势。这次燕京之行,他刺探到了女真统治者内部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情况,政潮的起伏和部队调动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完全出于自觉的行为。三年后1160年再入燕京,更深入地了解女真的情况,为光复作好了充分准备。第二年金国匆忙迁都,举事在即,可惜其祖父于头年去世。但辛弃疾毅然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义军,在济南以南的山区起义,与后来规模更大的耿京会合,成为义军中唯一文韬武略的人。正当义军南下时,内部出现了叛徒,合谋危害了首领耿京,投靠了金国,辛弃疾只身入敌营生擒叛徒,于是南归朝廷。
2、2南归后辛弃疾遇上新皇帝,新皇帝也力主恢复,无奈进军失败军心涣散,战斗力极差。正值有为之年的辛弃疾光复心切,在1165年向皇帝上书言御敌之策《美芹十论》,表达自己救国心切之略。从敌我双方的优劣等方面深入地阐述了于南宋北伐有利的因素,可以说是一部军事策论,在当时所有朝野人中,他是第一个。但皇帝受到前次张浚失利的影响,未能做出北伐的决定。所以南归的辛弃疾没能展现自己青年时代的豪侠风采,更主要的是没能光复中原,收复家乡。只能在江西、浙江一带做一些地方小官,整顿社会治安,剿灭茶商军和地方盗贼之类。自1181年始,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达十年之久,并于此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座平房,从事农耕生活,也因此给这房子命名为“稼轩”(种庄稼之屋)。正当奋发有为之年却被闲置,其内心感受可想而知。
2、3南归闲置江西期间,金国并未停止对宋的攻打。十年之后的1192年,即赵光宗绍熙3年辛弃疾赴福建提点刑狱。之后三年又罢官闲居至1203年。其间的人世沧桑太多地刺激着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抗金勇士。好友朱熹去世,他只能去文吊唁,不能亲身前往,时局使然。挚友陈亮卒,范成大卒,洪迈卒。期间光宗神位于宁宗。年过六旬的他,这时被起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丞相韩侂胄发动对金作战。辛弃疾作为元老被光宗召见议北伐之事,但由于意见与丞相相左而不能委以重任。于是被差知镇江府,赐金带。但辛弃疾仍积极备战。在此之前他就先后多次派人前往敌方刺探其兵骑之数,屯戍之地,将帅之姓名,帑廪之位置等。到了镇江,先造红衲万领备用,并打算招募土丁来对金作战。可以说是自南归后四十年来首次以将帅身份对金作战。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并没能正直派上用场。因他没有军事指挥权。伏枥的老骥,千里之志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在登临北固亭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年家国兴亡,郁积于心,在欲发待发时让没有真才实干的人给扼杀了,那满腔的不平倾泄于这北固亭中。
3、1结合词人这南归后几十年的风雨人生,就委容易对词中的典故和情感加以赏析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貌岸然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神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试问:大宋沦落到这个地步,到哪里去找孙仲谋这样的英雄?韩侂胄不是,宋光宗也不是。固若金汤的吴国形势已随孙仲谋远去。词人运用这个典故旨在说明像韩侂胄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建立孙仲谋一样的伟业,因此就无从说北伐的胜利,因而“英雄无觅”的愁绪自然而生。像刘裕一样,有虎吞万里之气。当然寄奴当年的北伐远不能与今日的北伐相比,那时的民心,尤其是南方的民心并未向着刘裕,他尚能取得胜利,而如今南北民心齐,只要抓准时机就能取得成功。然而英雄何在?只有我辛弃疾还能担此重任。但谁能委我此重任?
上阙三个典故的用意就非常明显了。运用类比的方式说明只有任用英雄才能取得北伐胜利。而这人正是我辛弃疾。下阙紧承上阙,写出如果不任用英雄,就可能有刘义隆那样的草率从事,最终落得仓皇南逃,张浚的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光有匹夫之勇,难成北伐之举。弄得金兵南侵扬州,受当年王玄谟之辱,居然让异族在我江南之地建行宫。以上四个典故的运用旨在暗示当朝统治者用人要当,要把握信时机,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冒进。词人用自己的的亲身经历和实战经验提醒上层统治者。
最后借廉颇晚年之事,暗示:我辛弃疾虽已届古稀之年,但依然能带兵打仗,也作好了充分准备;同时反映了不被任用的幽愤。
3、2对于此词的情感及用典的理解,历来意见纷纭,但多数倾向于这种看法:借用历史典故,表达英雄难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愤。但我认为,总体上看如此。但结合时代特点,辛弃疾的经历和个性,当时朝廷的情况来看,除上述思想情感外,还应有对当朝统治者用人不当,冒进草率,可能引发失败的讽喻。应该任用像自己一样对北伐作好充分准备的将领,因辛弃疾到达镇江后,加紧招募土丁,因他们对于当地情况更加熟悉,对敌人更加仇恨,因而斗志更加高昂;对敌方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真可谓知彼知己。
所以,本词的主旨除抒情外,还含有浓烈的讽喻意味。
总之,学习古词,欣赏古词,须知人方能知事。时代不同,人物经历不同,个性不同,抱负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情也千差万别。陆游的报国之情与辛弃疾的救国之情就有明显不同。虽然陆游也知沦陷的情况,但家境、经历、个性的不同,使得这二位都有着孤愤的诗人在报国之举上显得差别很大。辛弃疾更注重战前的准备,实战的策略,且有实战经验。无论是青年时代的组织义军,还是南归后剿灭茶商军和地方盗匪,都可以说是实战的具体反映。而且曾就宋金攻防作过深入的研究。就此方面而言,算得军事家。所以鉴赏本词要从词人的经历上入手,弄清典故的真正涵义及运用意图,方能从作者创作的初衷上去理解全词的思想情感。
参考书目:
《辛弃疾集》(山西古籍出版社)
《陆游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品中国文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辛弃疾传及辛弃疾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