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实验中学教育科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应该教高中学生“读”语文
发布时间:2010/6/16  阅读次数:642  字体大小: 【】 【】【
  

应该教高中学生“读”语文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在转。为了追求高分,我们走进了误区,甚至走进了死胡同——把教学和高考实事上的对立起来了。因为太功利,所以教与学双方都非常的浮躁,忽略了一些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当前的问题,老师总在争分夺秒地讲,学生昏头昏脑地听;学生经常考,成绩却更差。大家都茫然。

语文教学与高考不应该是矛盾的。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讲究的就是厚积薄发。如何厚积?重“读”才是王道。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 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叶圣陶先生解释得极为透辟,“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可见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 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 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 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有些学生连课文也不愿“接触”, 却“陶醉”于老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老师 滔滔不绝的讲说和支离破碎的提问而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却也很是不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

默读。默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课堂上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有时候,我们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效果也不理想,到上课时连课本还未问津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也给学生默读的时间 ,但时间太少,多数学生还没读完,便开始讨论。究其原因,是生怕课堂气氛沉闷。这又是对默读的一种误解 。殊不知默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 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何惧气氛不热烈?还有老师在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时喋喋不休,唯恐学生读不懂,这其实是在干扰学生阅读,当然也收不到好的默读效果。其次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克服动嘴现象、扩大视觉距离和幅度。再次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默而识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猎取的综合能力。

       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其心 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目前,高中语文课上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了,有的学生上了三年高中,竟然没有朗读过一次课文;有不少学生虽会齐整地合读,却不会自由地朗读。书读不好,话说得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达能力很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没有正确使用朗读方法甚至忽视朗读教学的严重后果。

       背诵。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学 生学习书面语言,囫囵吞进一定数量的文章,再不断反刍消化,进而学会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跳读、速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但是,这些也必须以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现行高中学段六册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现代文只有两小部分外加3小段,文言短文7篇,文言文段14小段,诗歌8首(古诗词曲5首,毛泽东词2首,鲁迅 诗1首)外加两段(《琵琶行》前2段),合计为15篇(首)零24段。三年背这么一点,够少的了,可毕业时还有些学生不能顺利背出。这一现实应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足够重视。我想,一个学生小学、初中阶段就可背诵默写二三百篇范文,高中阶段再用一部分课堂时间背诵典范的现代文15篇,文言文15篇,精彩的现代文段和文言文段各20段(诗歌除外),应该不成问题(差不多两周背诵1篇(段))。如果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会是另外一种局面。

       不过,这里所说的背诵,不同于古代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理解内容,分清主次,把握整体与部分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篇段的结构层次,找出行文的线索,捕捉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就能背得快,记得牢。

       默读、朗读和背诵,是高中语文课不可忽略的教学方法,它适用于各类课文的教学。例如,记叙文《记念刘和珍君》,感情激越,用语犀利,警句叠出;散文《荷塘月色》和《绿》,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情景交融 。这类文章在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抑扬顿挫表情朗读,要求学生全篇背诵。再如,《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宜指点学生默读深思,文中精彩语段也应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说明文教学也要给学生以足够的 默读时间,重点段落也要朗读。议论文有许多精品,如《拿来主义》,可要求学生多背。指导诵读是教学文言文和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教师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解惑释疑,画龙点睛,那些短篇精段都应理清思路,划出层次,让学生练习背诵,如《鸿门宴》、《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各种类型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都应加强“读”的训练,这样读讲结合,既能给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而学生头脑中有了若干范文作底,加之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多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  
电话:023-72861300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2号